在《中国餐饮报告2018》中显示,餐饮行业的整体闭店率为70%,餐厅的平均寿命仅有508天。其中,人均消费低于50元的小吃快餐门店的存活周期更短。规模庞大,却暗流涌动,是什么致使小吃门店“来去如风”呢?
1、同质化严重
上海的城隍庙小吃,北京的王府井小吃,西安的回民街小吃……这些闻名全国的特色小吃街是很多游客打卡的必去之地。
然而,近几年,这些“国民”小吃街却收获越来越多的吐槽声,原因是“本地特色一点都不特别”。
在各地信息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,特色小吃迎来了它发展的高光时刻,同时,也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同质化现象。当特色小吃的“特色”不在,便失去了它最核心的竞争力。
2、小,但不“美”
在小而美盛行的时候,很多人从中看到了小吃快餐的发展趋势。但传统小吃的发展历史轨迹使然,至今,大多数的小吃店虽然小,却不是很“美”。
它们多以夫妻店的方式存在,用以满足人们早餐、快餐等功能性用餐,整体“无服务”,体验感也较差。
3、品牌化不明显
在门店规模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,但品牌化的程度却显然与其市场规模不相匹配。
当下的小吃门店还多以散店形式存在,也意味着抗风险能力的低下,这也是致使小吃快餐门店存活周期相对较短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4、价格战过激
即便在白领的办公室,早间也常听到这样的对话,这家煎饼馃子便宜又好吃,那家早点铺子的包子比外面便宜……
在其他餐饮品类已经成为体验趋动型门店的时候,小吃快餐却依然有着明显的价格趋动特征。在价格战下,消耗的不仅有消费者的好感,还有本就透明的利润空间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下载二维码